红石塄秧歌剧最早可追溯到清代的中叶,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现今流布于山西省东北部,始创于1927年,红石塄村1945年创建了红石塄秧歌业余剧团。
秧歌本是在民间流传的一种民间小调,一般都敷演家庭生活小戏,除了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外,还对人有劝善的作用。红石塄村秧歌剧总共有72调(哼哈七十二咳),其音域整体而言高亢激越,尤其是一些苦音唱腔,由于唱调中加了许多衬字,故而听起来非常流畅,再加上一些念白糅合了一些方言,很有地方特色。例如《大九架》、《鬼拉判》非常有地域色彩,本戏一般三折,叫头形板、二形板,三形板,唱腔的节奏会越来越快,唱词以七、九居多,内容除了敷演劝善劝孝的故事外,也敷演一些历史故事或传道,如《二堂舍子》、《杀楼》、《高文举花庭》、《下书》等,故事情节也非常妙,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诗文,藏头诗、偕音字的运用,使得唱词颇有文学趣味。它的音乐近似朔县大秧歌,与广灵秧歌又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主要剧目有《九件衣》《大堂、二堂闹书馆》《打金堂》《阴魂散》这一剧种的价值和影响,主要在于艺术上的鲜明个性和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很有价值。
红石塄秧歌,主要唱腔以咳咳为主,内容以传统小戏为主,人员少,不受舞台大小限制,台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文、武场伴奏模式基本和山西梆子戏相似,秧歌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极富民间色彩,农闲时在舞台上表演,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2008年4月,红石塄秧歌被灵丘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
2010年12月27日,红石塄秧歌被大同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2011年9月,红石塄秧歌剧团谢书强被大同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红石塄秧歌剧团周芹、谢保国被大同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和专栏资料,未经客服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京西福地 山水灵丘 晋ICP备2022009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