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罗罗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它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灵丘县及其周边的浑源县、应县、繁峙县等部分地区。罗罗腔因其唱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行进十分流畅,故颇为当地群众所喜爱。
清代初叶,是我国戏曲声腔复杂多变、各种地方戏纷纷兴起的年代。据说罗罗腔系由弋阳腔演变而成,在清代初叶即已形成。古弋阳腔最大的演唱特点是干唱,后场帮腔,即一人前台歌唱,众人后台帮合,和以哟哟罗罗之声。据灵丘县罗罗腔剧团的老艺人们说,罗罗腔原来就是一人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合唱罗罗之声,所以叫罗罗腔,后来逐渐发展,去掉众人后台帮唱,仅以乐器伴和尾腔和过门;罗罗腔则唱时乐器不托腔。另外,罗罗腔的“背宫音”唱法,也是该剧种的一大特色,即在一段唱词的尾句,用一种高出本调八度的假噪来耍腔。文武场乐器与梆子剧种大同小异。
2006年6月,灵丘罗罗腔荣登“国榜”,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6月,范增、张翠娥、白玉文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5月,范增被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9月,孟令位、赵鲜兰、王秀花、李美生被大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上一个:
红石塄秧歌
下一个:
无
上一个:
红石塄秧歌
下一个:
无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和专栏资料,未经客服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京西福地 山水灵丘 晋ICP备2022009964号